福建师大“簪星戴月”实践队探究福州三条簪的传承创新证券杠杆
簪星戴月,心之所向
以学术匠心守护文化根脉,拒斥浮华符号化
以青年锐气破壁传承困境,让非遗“潮”起来
以时代视野贯通山海协作,让簪魂照亮共富路
7月4日至7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簪星戴月”实践队于福州市开展以“簪韵红潮——福州三条簪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通过考察福州市三条簪文化活动,深度访谈传承人,共同探讨三条簪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情况。
一、寻踪三簪传播路 解码非遗新困局
7月4日,实践队首站进驻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对三条簪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展开实地调研。经过细致观察,成员们发现三条簪相关文化活动主要以旅拍妆造体验为主,文创产品虽数量有限,却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消费语境下的创新表达与市场潜力。
展开剩余86%图 1、图 2、图 3 三坊七巷里的“三条簪”文创产品
随后,实践队走进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馆,见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三条簪。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精湛工艺的体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为团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
图 4 福建省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馆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三条簪
除实地调研外,实践队还了解了“三条簪”主题展的举办情况,规模较大的有去年于三坊七巷举办的“来福州,簪福气”活动和“簪力·还原”展览,以及今年年初福州市博物馆举办的“故乡的风采”特展。遗憾的是,展览已经落幕,实践队的实地探访收获甚微。由此,成员们体会到了“三条簪”线下传播的局限性:短期的展览传播模式难以长时间地维系文化记忆的延续性。
图 5 福州市博物馆举办“三条簪”主题展(图源小红书)
图 6、图 7、图 8 三坊七巷举办“三条簪”主题展(图源小红书)
综观现状,虽然“三条簪”被选为“鼓楼区非遗”和“福州市非遗”后已打开知名度,但其在福州的传播仍深陷多重困境,面临产业链单一、文创开发碎片化、阶段性传播依赖度大等挑战。如何构筑可持续且多样化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三条簪传承、传播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叩问榕城古今事 撷采三簪新潮流
7月5日,实践队来到古田会馆。作为福州著名的三条簪文化打卡地,古田会馆生动诠释了民国时期福建商贸繁荣与社会变革的深层互动。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个新旧交替年代里,传统与时尚碰撞出的文化火花。通过观看陈列的资料与图片,实践队对三条簪在近现代演变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 9、图 10 实践队探访古田会馆
随后,实践队踏入建郡会馆,参观在此举办的“三簪汇山海”现代摄影展。该展览分为专业摄影作品、素人摄影作品、闽剧《最忆船政》剧照三个部分,其中最令实践队成员感动的是一组群像作品,照片中的“她们”戴着“三条簪”,眼神坚定而温柔,让实践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承载于银簪之上的闽地女性精神。
图 11、图 12 实践队参观“三簪汇山海”现代摄影展
三、文脉传承寻出路 匠心协作育新枝
7月7日,实践队与福州“三条簪”宣传人胡蕾女士于朱紫坊展开深入座谈。作为深耕非遗传承的践行者,胡蕾女士详细讲述了三条簪从古代抗倭武器到女性精神象征的演变历程,以及团队为传承推广所做的诸多努力。
胡蕾女士向实践队提及三条簪的传承既要恪守古法技艺,又要融入当代思考——通过与畲银、漆艺等非遗技艺融合,结合咖啡拉花等现代艺术形式,让这一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她也特别强调了年轻人的力量,无论是大学生的关注还是年轻博主的全球打卡,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用“头戴锋芒,柔中有刚”这句话激励实践队,让成员们深刻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匠心的传递和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图 13、图 14 胡蕾女士团队打造的三条簪
图 15、图 16 胡蕾女士团队设计的“三条簪”拉花和文创
在采访的尾声,胡蕾女士也向成员们坦言三条簪的传承困境,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活化的核心不仅在于守住文化根脉,同时也要使其能够适配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既是挑战,更是三条簪重焕光彩的契机。
图 17、图 18、图 19 胡蕾女士与实践队成员座谈
图 20 实践队成员与胡蕾女士(中)合影
四、互动体验传雅韵 激扬青春成卷章
7月7日下午,实践队再度走进三坊七巷,深入洞悉三条簪的意义和价值。成员们探访热门妆造馆,感受到当下青年群体体验非遗的浓厚热情,近距离观看妆造师依据顾客风格及所选服饰化妆、簪刀、缠花的细节,并亲身体验了完整的妆造流程,感受每一道工序中蕴含的匠心。
图 21
图 22、图 23、图 24
当成员们头戴银簪、身着传统服饰漫步坊巷间,千年簪艺与闽都风情交相辉映,吸引了各地游客驻足。这场体验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三条簪早已超越装饰本身,成为述说闽人品格、传递闽都气质的文化载体。由此,成员们进一步夯筑了探索三条簪可持续发展议题、创新性推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
图 25、图 26
图 27
头戴锋芒,柔中有刚。福州三条簪承载着千年民俗风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证券杠杆,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通过此次实践,实践队不仅加深了对簪艺文化的理解,更明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实践队将以文化自信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让三条簪的光芒穿越时光,照亮非遗传承的新路径,为闽都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
发布于:福建省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